我和篮球-2007.02.22

在我们这长大的小孩,可以不会其他运动,但如果不会篮球,那就会被笑了,因为篮球场是我们县仅有的运动设备,其他运动想练也没地方。

忘了是小学一年级还是二年级开始打篮球的,虽然打的挺早,但始终没有学过任何技巧,上过任何教学,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瞎搞,包括规则都是在不断尝试中一点点摸索的(打手的判定最近才搞懂,原来空中出手后到落地前被触手也是打手),我的小辉煌时期是在小学到初一,那时时间多,也经常打,加上自己三分有一定准度(这点保持到现在),于是有了“三分王子”的称号,但初二到高一这段时间,因为自己心态和环境的诸多原因,我很少打球,直到高二学校运动会打比赛时才重碰篮球。说实话我那时多年后再次打球,很想证明自己,所以比较独,不会传球(这点最近才慢慢改善),加上平时几乎不跟班队里那些人打球(那时交通局是我们的主要战场),所以在班队也打不上主力,而到了高三那年我根本就没上场,只能眼谗地看别人在球场上表演。

那时,真的,很难过。

而第一次上大学时情况也没有改善,北方人的身高比我们那南方小县城高出一大截,规则也略有不同,虽然我速度、弹跳、强壮也不弱,但由于我当时不适应环境,失眠,面对这人生中第一次大挫折,哪还有心思打球。

去年休学在家的时候,我有了很多看NBA的时间,突然很羡慕NBA里那些能跳起来在空中投篮的球星,脑袋里一下出现了许多T-MAC过去一次次突放冷箭的镜头。回顾一下,我看NBA比较迟,第一次比较投入比赛是2001年AI带领76人在总决赛第一场苦胜湖人,后来因为姚明的缘故开始关注火箭,最初只看姚明和弗老大,后来弗老大走了,来了个T-MAC,那时只知道他是在一个烂队的两届得分王,感觉这笔交易不值。但慢慢的,随着T-MAC一次次的神勇表现,感觉他进攻方式多样,防守也不错,再加上那神奇的35秒,我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总是没睡醒的T-MAC,特别喜欢他那潇洒的投篮。随着T-MAC的表演,篮球也渐渐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而这时休学在家闲着,干脆就在脑子里想了一星期自己像T-MAC一样“跳起来投篮的动作”,奇怪的是,没过多久,我真的会跳投了。

而在后来我们自己组织的联赛:JNBA(一共2队6人+3个不会来的自由球员)中我就凭借出色的跳投荣获“最佳新秀”(我自己评的,因为我还身兼JNBA总裁—大卫·斯特欣)。

回到最近,我前段时间看了《张卫平篮球教学》,里面有讲到“意练投篮”,就是在脑子里把投篮的每个动作想一遍,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以前练跳投的过程,发现那时的进步确是意练的功劳。

想想自己复学后打球的这一个学期,虽然有时能正常发挥,但大多时间还是没有把自己该表现的表现出来,太不稳定。原因似乎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态度和心理。

于是乎,在这个寒假(一点都不寒,好几天下午都热死了,以前的感觉没了,全球变暖太严重啦!),因为场地资源紧张(家里公安周一周五上班时间不让打,昔日战场交通局因春运卸框,经常爬进去的实小也把框卸了,而母校一中不让进,武装部更别想进,医院人又太多,我们甚至跑到东山公园上面一个什么避雷所和溪口小学打球,所以我和同学开玩笑说我们一下午打四小时球,走路就要两个小时)我又用“意练”的方法进行练习,改了自己的投篮姿势,现在是正宗的单手投篮。以前虽然总想改单手,但感觉一只手力量不够,跳投时左手还是会用上一些力量,有时候或许很准,但缺乏稳定性,而现在用单手的命中率和稳定性明显比以前高多了。

再说说传球和防守,通过看教学视频我发现这两项经常被忽略的技术原来有这么多技巧,几场球赛下来,我感觉自己场上的视野更开阔了,团队意识也更强了。

确实,比赛,是五个人的。

而眼下,我着重练习的是单手跳投手腕姿势的保持,左手的运球能力,运球中转身的连贯,不同情况过人方式的选择,不同位置防守的选择,场上情况分析,以及传球和团队意识。

现在,篮球已经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朋友所说的“嗜球如命”。从小到大因篮球导致的伤病不计其数,印象中比较深的是高二时右脚踝肌肉扭伤,先后在脚上打了三次闭合针,直到我第一次大学休学时才康复(因为那时在大学的时候很少运动,休息的时间多了),还有就是高二那年在交通局我抢断后到中场夺球与一辆飞弛过来的摩托车相撞,我左手划了两个大口子,左右膝盖受伤,但我让那个撞我的司机走了,因为我不想去医院,还想继续打球……第二天消息传出去就变成我把人家飞驰的摩托车撞倒了……

我把每场球当最后一场球看待,我相信,篮球会陪伴我一生。

快开学了,新学期需要新面貌,没表现出来的需要表现出来,没告诉他们的需要告诉他们,我不会再幼稚,我要让他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我,一个成熟的我,一个坚强的我,一个自信的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