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商业的常识》读后感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
叔叔拿着钱,
对我把头点,
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

儿时的歌谣在耳边响起,在我这个年纪回忆童年是让人忧伤的,好在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此。

《商业的常识》一书由申音老师几年来的思考、随笔、采访组成,按主题分类。第一章通过几个案例,勾画了当今中国商业的现实:跟随者、短视者;背后的直接原因似乎在于那只“看得见的手”,

于是在中国创业也许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常识。第二章告诉我们几个道理:创业者是稀有的,海归是容易水土不服的,成功是偶然的,所以活得越久,越容易成功。第三章探讨了所谓的商业模式,包括对“免费”的思考。我喜欢商业模式是运动的观点,你现在想到的商业模式未必是将来的商业模式,将来成功的商业模式也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第四章,研究了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关系,没有完美的VC,但学习识别一些明显“坏”VC的方法和保持公司的控制权是必要的。总之,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在融资时是平等的,运营时则是主辅关系。第五章先质疑了一些可疑的成功,指出有些机会是撞上的而不是抓到的,“一只烂钟每天也总能赶上两次准点的时候”,这些企业很容易由此产生幻觉,接下来一系列错误的决定就出现了;同时书中又以谭木匠和谷歌为例强调了价值观的重要性,最后给出作者认同的成熟公司的五个标志。第六章、第七章以及附录是作者的随笔、采访和访谈记录,内容独立,可自由阅读。

以上的内容我相信自己很快就会忘记。以中国人的第一人称看完此书,自己心中会有一些悲壮,无奈的情绪,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歌谣。在那个年代,把马路边捡到的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里是一种常识。可今天再唱这首歌谣时,总会有人投来可笑或不屑的眼神。是常识变了吗?还是我们过去一直在反常识。

常识是个中性词,指的是众人皆知的一般知识。一般来说没有褒义之分,但在一些不同的语境会有所差别。

如何区分?我认为应抛开自我,用普世价值,用我们的初心去判断。比如上面那首歌谣所描述的常识,我认为是褒义的,因为拾金不昧、交公处理、礼貌对话是人类都认同的美好品德,也更是我们初心所追求的;而那些认之可笑、不屑之人是被另一种常识混淆了;另一种常识是什么,是违背常识和初心却现实存在的,通俗的说就是“潜规则”。我们向往美好的常识,而本能的对“潜规则”有一种抵触情绪,当我们遇到的“潜规则”过多时,可能会蒙蔽自己,错误地把一切常识都当做“潜规则”,这是不对的。同样,此书中的常识有中性的,美好的,也有“潜规则”,无论是对于创业者还是普通人,分清这个差别是很必要的。因为我相信一条常识:一切事物永远向好的方向发展。你现在所面对的潜规则会逐渐被中性的常识所替代,中性的常识会逐渐演变为美好的常识,认清这种趋势对自身的行为和决策很重要。在这种认知之上,

你不必刻意凌然大义去改变世界,但最后你会发现自己真的改变了世界,这就是那条常识的作用。

我想,带着这条常识再读此书,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吧。

豆瓣:《商业的常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